典藏緣起 - 台灣籃王

台灣籃王

傳統竹籐編器物收藏家王豐鳴自序


  余出生於務農世家,自幼即在農村學習成長,緣於生活環境接觸所及皆與竹籐編器物有關,因而對它們產生獨特的情感,加上天性就偏愛民俗藝品,如布袋戲偶、皮影戲偶及袖珍型雕刻品等,老阿嬤的用品,只要能拿到的,一定收藏起來把玩。

  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考進了台糖公司,那時才初中二年級,就這樣以半工半讀方式,完成高工及進修台糖舉辦農業專修班等,一路進修的終身學習教育課程,無不與台糖公司有關,而成為不折不扣的台糖人。自服兵役退伍後,稍有經濟能力,即開始收購喜歡的民藝品,至今已有三十餘載。這期間感到收藏範圍太籠統,經過思慮沉澱一番後,發現我國自古至今,從大陸到台灣,竹籐編器物,不論實用或觀賞,總有它的脫俗清新之美,更由於地緣接近台南關廟,走訪了從事竹藝創作三十餘年的盧靖枝女士,更深入了解竹器編織史,民國八十年調職台中,在蒐集過程中,認識歷屆薪傳獎得主,如吳聖宗先生後裔,黃塗山先生、李榮烈先生、張憲平先生及台灣省手工藝研究所多位教師,也獲得諸位大師的鼓勵與稱許,於是這條收藏的路就這般堅毅的走下走。

  由出土文物資料中考證,竹器歷史可能與中國文明一般悠久,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編紮竹器,尤以農具最多,而經歷了無數春秋,近代民間藝術家,各自選取了不同材料,無論竹、籐、紙、草、棕毛,甚至塑料、鐵絲,各顯創意與巧思,呈現出的經典之作,藝冠全球,連最精敏的日本人也要瞠乎其後,其中以竹藝品的采韻,最令人嘆為觀止。我前後蒐集的物品,約略可分為:籃、籮、筴、筍、籠、筐、箕、笯、盤、罐等十餘,大小千餘件。數年來對於收藏工作探索不曾間歇,件件都經過雙手摩挲處理,雖非樣樣是精品,但因喜愛它,矢志保存與維護它,期盼讓這將要慢慢失傳的寶貴器物能永留人間,供世世代代觀賞,並在緬懷先人精良技藝的同時,祈能有更多的青年才俊,投入研發創作,且發揚光大之。

  這一生我最要感謝的是另一半汪素麗女士,在幕後支持我,才有今天的成果。並感謝教育部、文建會、國科會、台灣省政府文化處、屏東縣立文化基金會、台中市文化局、南投縣文化局、中臺科技大學、台灣民俗文物館、台中市民俗文物學會等等單位的熱心支持及贊助,讓我有機會在台灣各地之文化教育機構,辦理竹籐編器物特展,呈現多年來個人的收藏品,並編著「傳統竹編工藝圖錄」(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)及「聯動-竹編與花藝」(中臺科技大學出版)二本書籍,為台灣傳統民俗文化的保存及推展,略盡綿薄之力。